作者:暮初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出自范晔(南朝·宋)《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中《黄琼传》,意思是“高峻的东西容易被折损,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
但光看这句话,意思不完整。原文应该是:“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段话的大意是,“如有志于经世济民,恰逢其时。自有百姓以来,历朝历代总是善政少而乱俗多,人们总是盼望象尧舜那样理想的君主出现。假如终老也等不到尧舜的出现,仁人志士恐怕一生无用武之地了。我经常听到一句话,说“高峻的东西容易折损,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好象“阳春白雪”那样的曲子因为太难懂,虽大雅却无法感动大多数人;就好象一个人盛名烛世,虽高洁而于国于民无益。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所指出的是一个常识,在当今却具有另样的意义。也就是说,做人要低调,不要追求虚名。
对于企业界就意味着不要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要实实在在地听命于市场规律,尊重客户的需求。
对于学生就意味着不要盲目追求分数,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学习有用的东西。
对于领导干部就意味着不要盲目地追求政绩,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分析一个百姓的愿望是什么,国家的要求是什么。
从《易经》的原理出发,“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就意味着做任何事不可追求完满,要留有余地,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这句话可以用作检验事物的一个标准。当一件事十分辉煌,就要注意盛极必衰,要适时退出这个圈子。当一个人名声响亮,就要注意离他远一点,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
事实上,凡事处于中庸,从长远来看边际效益最大。“中庸”其实就是老祖宗发现的真理之一,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