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经济。
你有没有觉得最近的A股市场有点……诡异?
从4月低点的3040点一路向上,连续三个月上涨,到7月竟然直接冲破3500点,打破了那个被反复验证的“上证三上不了3500”的魔咒。
但再看看国家刚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
-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365.0亿元,同比下降1.8%,股份制企业下降3.1%;
- 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GDP;
- 经济依然靠老三样:投资、出口和刺激。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经济数据冷得发抖,改革推进没有实质进展,股市却热得烫手。
这轮行情,究竟谁在出钱?谁在拉盘?它真的是“牛市的起点”,还是“政策幻觉泡沫”?
今天,我们来揭开这轮A股上涨背后的真相。
健康牛市的判断标准
要判断这轮上涨是否可持续,我们首先得问一个关键问题:在健康的市场里,如何区分“长牛”和“赌局”?
一般来说,真正的长牛有两种经典路径:
-
基本面带动型:宏观经济整体向好,消费回暖,投资增加,企业利润稳步上升,股价自然水涨船高。这是“业绩推动型牛市”,最扎实的增长。
-
预期带动型:市场先嗅到政策信号或拐点线索,资金抢先入场,股市率先上涨,形成“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局面。如果后续经济真的好转,企业盈利逐步跟上,这波上涨就有了真正的支撑。
这两种路径虽然先后顺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股市和经济最终要同步。
但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怎么办?股市先涨,但经济一直没起色,企业利润不升反降?这就不叫牛市了,而是“资金泡沫”。这不是春天的到来,而是冬天的虚火。股市越涨,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越大,泡沫也越容易破。
A股走势的诡异节点
我们来看看A股的走势。如果你拉出K线图,会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节点——4月9日。这一天,美国正式对中国启动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高达125%~145%的惩罚性税率,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贸易打击。
按常理,股市应该应声下跌,甚至可能是一根“深绿跳水线”。但结果呢?A股不跌反涨,竟然拉出一根扎扎实实的长红线。这就耐人寻味了。
一个对出口极为不利的外部冲击,竟然没有引发资本市场恐慌,反而触发了行情的启动?这有点反常。我们得看看背后的“手”是谁。
数据显示,仅在4月8日到4月9日这两天,中央汇金单方面就增持A股资金高达2000亿元。这还只是国家队操作的一部分,还不包括证金公司、SAFE(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保险资金。这是什么概念?回顾一下:
2015年股灾期间,国家队总共动用了约1.5万亿元人民币救市,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系统性托底行动。而现在,仅4月的两天时间,中央汇金就斥资2000亿元增持A股,相当于当年救市总规模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如果把证金公司、社保基金、地方国资委等“国家队全家桶”算进去,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甚至接近当年规模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信号是,4月9日之后,A股市场开始出现明显的“托盘”现象。不少投资者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在4月到5月这两个月,如果你仔细盯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规律——早盘下跌,尾盘拉起,成了每天的固定剧本。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护盘”,传递出一种信号:“3000点就是中国的政策底”。只要大盘逼近3000点,就会有托盘资金进场;只要尾盘回落,就会有ETF拉回。
这信号太明显,聪明的资本早就嗅到了。于是,“3000点左右随便买”几乎成了共识。如果早盘下跌?那更是绝佳的入手机会——因为几乎每天尾盘都会有神秘资金拉升护盘。这套“早买晚拉”的托盘节奏反复上演,久而久之,市场形成了某种“政策式做多”的信仰:只要跌破3000点,国家队就会出手;只要早盘下跌,尾盘必然拉升。
这正是A股持续上涨的真正原因:它不是由实体经济复苏带动的自然上涨,而是一场由“政策托底加资金博弈”合谋推动的资金行情。
ETF的角色
在这场合谋里,最关键的载体是ETF。我们来看一组震撼的数据:
- 2022年,中国ETF市场总规模大约1万亿元;
- 到2025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约为6万亿元。谁是主要推手?答案是中央汇金。
最新数据显示,中央汇金一家就持有ETF资产高达1.16万亿元,超过ETF市场总量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这三年里,中国ETF的爆炸式扩张不是靠散户买出来的,也不是市场自身发育出来的,而是国家队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更准确地说,国家资金把ETF当成了“控盘工具”,通过集中买入ETF份额,把指数硬生生顶起来,再吸引场外资金跟风进场。
你可能听说过“国家队进场”,但你知道汇金手里有多少筹码吗?根据《人民日报》发布的权威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中央汇金重仓持有152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合计3.02万亿元人民币。加上持有的1.15万亿元ETF资产,汇金总共掌握的股票类资产高达4.17万亿元。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根据人民银行统计,A股两市总市值约为8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央汇金一家机构就控制了A股接近5%的市值。
宏观经济的真相
我们再看看宏观经济。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这是所有宏观经济指标里最“拿得出手”的,也是媒体和机构最爱引用的数据。但我们必须追问:这5.3%是怎么涨出来的?靠消费?靠企业活力?还是靠出口全球化红利?我们来一一拆解。
1. 消费
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0%。听上去不错?但GDP增速是5.3%,消费增长却低于GDP,说明居民消费力没真正起来,内需依然疲软。这也意味着,政府近两年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2. 投资
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再细拆:
- 基建投资增长7.3%,典型的政府强力托底;
- 制造业投资增长4.8%,明显低于GDP增速,企业投资信心不足;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房地产仍在深度调整。
简单来说:政府在托,企业在缩,地产在躺。基建一个人扛着整组人往前跑,制造业在后面喘,房地产干脆趴在地上不动。投资增长5.9%看似比GDP高,但本质上是靠政府加杠杆搞基建拉起来的,不是市场自然生长的结果。
3. 进出口
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看似还行,但对比2024年同期增速7.1%,今年直接“腰斩”。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同比下降2.7%。这说明什么?
出口反映中国产能——工厂忙不忙,外需强不强;进口反映消费能力,尤其是中高端人群的购买力。现在出口涨、进口跌,说明中国还在卖东西出海,但自己人买不起东西了。进口下降往往反映中产以上人群对高品质商品的消费收缩,换句话说,中高收入群体在缩支,中产在收缩。
这些数据背后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中国人的信心——无论是消费、投资还是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尚未真正恢复。大家普遍“捂紧钱包,谨慎观望”。
企业利润与流动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365.0亿元,同比下降1.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330.4亿元,下降3.1%。
从货币层面看,6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3%,M1增长4.6%,表面看市场流动性充足,资金空转现象在减缓。但真是这样吗?翻看人民银行金融报表,发现一个值得警惕的细节:2025年1月,全国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余额3万亿元,到6月末只剩2.4万亿元,半年少了6000亿元。这笔备付金是我们存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里的钱,说明老百姓手机钱包里的余额明显变少,居民可支配流动资金在下降。
再看活期存款,2025年6月末,全社会活期存款总额98万亿元,但这个数据已包含住户和企业活期存款。2024年,活期存款(当时仅统计企业)总额54万亿元。根据央行最新数据,住户活期存款43.36万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大约55万亿元。按旧口径只算企业活期,M1实际同比增速仅约1.85%。这意味着资金“空转率”并未实质降低,钱依然“趴在账上”,没有进入真实投资与生产环节。
现实:冬天的虚火
股市涨了,但消费不涨,投资结构畸形,企业利润下滑,企业活期存款基本没增加,资金空转依旧严重。
我们看到的不是“春天的到来”,而是“冬天的虚火”。A股三个月上涨看似热闹,实际上靠的是:
- 国家队死守3000点的政策底;
- ETF控盘机制不断托举指数;
- 市场资金投机“政策信仰”,而非经济基本面。
这不是“牛市的起点”,更像是一次“人为造牛”。真正的牛市需要信心、消费、投资和利润的全面回暖,而不是每天尾盘拉红、K线作秀。
企业利润越来越少,市值却越来越高,这种矛盾无法支撑中国股市走出一波长牛。
附:
A股数据可靠性分析
近期关于A股市场上涨的讨论中,引用了大量经济和金融数据,这些数据看似详实,但其可靠性如何?本文将对这些数据的来源、趋势和潜在问题进行逐项分析,结合外部信息来源,审慎评估其可信度。
宏观经济数据的可靠性
文章中提到2025年上半年的关键宏观经济数据,包括:
- GDP同比增长5.3%:这一数据与Vanguard等机构的报告一致,称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达到5.3%,超出政府“5%左右”的目标。然而,独立研究机构如Rhodium Group对官方数据持怀疑态度,指出2024年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仅为2.4%-2.8%,远低于官方数据。2025年的数据可能也受到类似“平滑”处理,掩盖了经济波动的真实程度。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文章指出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速,反映内需疲软。这与《The Diplomat》报道的“消费停滞”和低消费-GDP比率相符。但官方零售数据可能高估实际消费,因为消费者信心低迷、电商销售下降等指标显示消费更为疲软。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细分数据(基建增长7.3%、制造业增长4.8%、房地产下降9.6%)与Reuters报道的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趋势一致(2025年前七个月仅增1.6%)。房地产数据尤其可信,因其持续低迷已被多方验证。
- 进出口数据:出口增长7.2%、进口下降2.7%,与官方贸易顺差扩大(2025年上半年5860亿美元)的数据吻合。外部来源如World Bank也指出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进口下降反映消费能力不足,与文章分析一致。
可靠性评估: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NBS),其数据质量在发展中国家中较高(2016年位于中低收入国家第83百分位)。然而,官方数据可能经过“平滑”处理,存在高估风险。例如,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显示,2008-2016年中国GDP增长率每年可能被高估1.7%。2025年数据可能延续这一问题,受政策导向影响,倾向于呈现正面叙事。因此,这些数据在趋势上大致可信,但具体数值可能偏乐观。
企业利润数据的可信度
文章引用了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34365亿元,同比下降1.8%,股份制企业利润25330.4亿元,下降3.1%。这些数据直接来自国家统计局,符合其发布模式。外部来源如Reuters也提到企业利润受压,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房地产领域。
可靠性评估:企业利润数据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调查,覆盖面广,质量较高。然而,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导致利润下滑幅度被低估。文章数据与外部趋势一致,但具体数值可能偏乐观。
货币与流动性数据的分析
- M2增长8.3%,M1增长4.6%:这些数据与人民银行统计一致,反映流动性充裕但企业资金活跃度低。文章推算M1实际增长率(仅算企业活期存款)为1.85%,基于央行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方法合理。
- 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下降6000亿元:文章提到2025年1月至6月,客户备付金从3万亿元降至2.4万亿元。这类数据较少公开,但人民银行定期发布支付机构数据,文章引用可能基于此。下降趋势与消费疲软的论点一致。
- 活期存款结构:文章推算企业活期存款约55万亿元,住户活期存款43.36万亿元,基于央行数据口径变化。这种推算方法合理,但依赖假设,可能存在误差。
可靠性评估:货币数据由人民银行提供,透明度高,与国际标准接轨。文章对M1增速的推算显示独立分析能力,增强可信度。但备付金数据的具体来源未明,需谨慎对待。
股市与国家队资金数据的核查
- 中央汇金增持2000亿元:文章称4月8-9日中央汇金增持A股2000亿元,并持有152家上市公司(市值3.02万亿元)和ETF资产1.15万亿元,总计4.17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86万亿元)的近5%。这些数据部分引用《人民日报》,具有一定权威性。但中央汇金具体操作数据通常不完全公开,2000亿元可能是估算或市场传闻。
- ETF市场规模:2022年ETF规模1万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增至6万亿元,中央汇金持有1.16万亿元。这些数据与市场观察一致,但可能依赖第三方估算(如券商报告),而非官方披露。
可靠性评估:股市数据部分可信,ETF规模和国家队持股趋势与市场信息吻合。但2000亿元增持数据缺乏明确出处,可能基于推测,需进一步核实。国家队的“托盘”操作(如早盘跌尾盘拉)是市场共识,但难以量化和验证。
数据可靠性的总体评估
正面因素
- 国家统计局数据质量在发展中国家中较高,近年来透明度和方法论有所改进,采用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
- 文章引用的数据(如GDP、消费、投资、进出口)与外部来源(如IMF、World Bank、Reuters)趋势一致,方向上可信。
- 货币数据和企业利润数据由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提供,覆盖面广,统计方法规范。
负面因素
- 官方数据可能存在“平滑”或高估问题。Rhodium Group和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显示,GDP增长率可能被高估,2024年实际增长率仅2.4%-2.8%。2025年数据可能延续这一问题。
- 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调整数据,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
- 部分数据(如中央汇金2000亿元增持)缺乏明确出处,可能基于市场推测。
- 中国经济数据透明度仍不如发达国家,部分数据(如就业、工业报告)发布不规律或受限。
外部观点
- Peterson Institute的Nicholas Lardy认为,中国经济数据近年更可靠,地方政府不再以GDP为唯一考核指标。但Rhodium Group指出,官方数据与实际经济表现存在偏差,尤其在消费和投资领域。
- 2025年贸易战和政策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影响数据客观性,政府可能发布更积极的数据以稳定市场信心。
结论
文章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和《人民日报》等权威来源,趋势上与外部报道一致,具有一定可信度。然而,考虑到官方数据可能存在高估(如GDP、利润),以及部分数据(如中央汇金增持规模)缺乏明确出处,建议对具体数值持谨慎态度。具体建议如下:
- 宏观数据:趋势可信,但数值可能高估,实际经济表现可能更弱。
- 货币数据:质量较高,可信度较强,但需注意统计口径变化。
- 股市数据:ETF规模和国家队持股趋势可信,具体操作数据需核实。
- 外部验证:可参考IMF、World Bank或Rhodium Group的分析,结合夜间灯光数据、电力消耗等替代指标(如“李克强指数”)以全面评估经济真实状况。
如需更深入的数据核查或特定数据分析,可进一步挖掘或提供替代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