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贬值的高考》,劝告现在家长和考生不要对高考寄予太高的期望,有的读者因此沮丧,所以今天继续谈谈这个话题。
本文的结论也许会让这些读者更为沮丧——在我们这个时代,平庸将成为大学生的主流!
当然我这个讲法并非是一个负面的结论,看完本文便知。
我们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主要指标是均值和偏差。通常均值越大越好、偏差越小越好。
如今的中国,发展迅速、社会稳定,因此均值在快速上升、而偏差则相对在缩小。比如高考方面,孩子们比以前更加容易接受到高等教育,这导致孩子们的学历平均水平上升、同时偏差相对缩小(可以对比一下文盲遍地的民国或大学扩招之前的时代的高考难度)。
所以大学生会平庸——因为出人头地的概率大大降低了——这种平庸当然是一种高级的平庸,家长们不必难过。
此外,高等教育的好处是可以快速高效地培养人才,然而同时因材施教的机会降低了,这导致越是上学时间长的人越是被压抑个性。你可以对比一下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大学毕业生,看哪个群体的个性更强、创意更强——显然是前者。
所以高等教育的结果是让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趋于缩小——这就是我在本文所讲的平庸。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现实,我们来看一张示意图。
以下的雷达图的最外围表示人的各种能力的最大值,A表示一个各方面能力基本均衡的人,而B表示一个偏科的人:有的能力超低、有的能力超高。你认为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可能是A呢、还是更可能是B呢?
答案是A!
因为长期的正规教育会压抑甚至抹杀人的个性,而非正规的教育倒有可能要么教出特别差的人、要么教出特别强的人。然而非正规的教育意味着正规的教育体系被打破,这时多半是乱世,所以乱世会出英雄,可惜英雄毕竟是极少数人,此时绝大部分人在哀叹“宁为太平犬、不作离乱人”,比如春秋战国、秦末、三国、五胡十六国、隋末、唐末、宋末等等直到污糟的民国。
任何事物都有辩证的、具有两面性,比如我们现在享受了繁荣稳定的社会,对应的弊端就是我们有极大的概率都是平庸的——这个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渣们会疯狂地攻击毛主席、诋毁岳飞甚至努力让秦桧站起来。它们难道不知道这样很愚蠢吗?非也!这些玩意私心很重想出名,然而现在大家都差不多,通过正常方式出名没本事、所以干脆把自己搞得臭臭的、远离正常人,或许能红一把,要是能被美帝看中就更爽了,每个月至少能领八千呢!
回到高等教育的话题。
由于大家趋于平庸,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到哪里上学、学哪种专业、干什么工作甚至跟谁结婚等等选择的意义都比以前降低了,作为家长为这些事再纠结的意义也不大,更值得考虑的是如何使孩子具有正确的三观、健康的人格,还有如何避免在大学被反动叫兽洗脑或教坏。
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少上学会更好?而且似乎我们小学或中学同学中学习差的现在混得更好,大家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另类的“知识改变命运”。
嗯,我承认你讲的是事实,然而这并不是完整的事实——学历低的人确实有人混得很好,但并不意味这学历低必然混得好。事实上学历低的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偏差比上大学的大多了,通俗讲就是两极分化:有人很好、有人很差。
比如在下面的正态分布图中,左侧表示差、右侧表示好。其中1是表现很好的人、2是表现很差的人,3就是那些平庸的人——上大学的!
我们之所以强烈感觉到1的存在但几乎感觉不到2的存在,是因为你只看到了1,是因为2不好意思联系你或几乎不参加同学聚会。
所以,知识确实改变了命运:上大学的意义是让你更加可能成为3——不好不坏、同时衣食无忧,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平庸的人。
看到这里,你也许有一点点沮丧:长期的教育投入和殚精竭虑的培养只得到一个平庸的结果,多少有点不甘心。
我很理解这种想法。
那么如何让孩子又安稳又尽可能变得优秀?
没戏!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1和3,选择的本质就是放弃。
不过虽然一个人没法选择,可是多个人就有这种可能性了——你要是生了多个孩子的话,一部分可以朝3努力以保证家族最基本的发展,一部分孩子则朝1努力、尝试家族的飞跃——成功了最好、不幸掉到2也只好接受了。不过这个概率在目前的社会概率不大、而且你的3们可以提携他们。
总之在这种方案下,你的家族会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发展。
祖先们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多子多福!
中华文化又双叒叕地博大精深!
我就问你惊不惊喜、服不服气?
那还不赶紧去生三个以上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