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2 一哲学并不神秘2 二哲学的真面目8 第二章本体论(世界观)
13三两大类的世界观13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21五客观的东西是什么26六不如意的事31七牛角尖旅行记35第三章认识论40八用照相作比喻40九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46十抬杠的意义52十一由胡桃说起59十二我们所能认识的真理64第四章方法论71十三“天晓得!”71十四不是变戏法77十五追论雷峰塔的倒塌83十六“没有了!”89十七思想的秘密95十八青年就是青年103 十九两种态度111 二十七十二变118 二十一笑里藏刀125 二十二规规矩矩132 二十三在劫者难逃140 二十四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148 关于《哲学讲话》156 著者第十版序164
1
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
第一章绪论
一哲学并不神秘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踪迹可在哲学对干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都是很日常生活里找到密切
的。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踪
迹出现,但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习惯了,所以就不觉察,不反省。
假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因为到别处去谋生,或其他原因,与我们离
别了五六年,忽然有一天又相见了。那时我们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
种的不同。或者是更苍老了,或者是在知识上有什么进步了。见面
之后,大家自然攀谈攀谈,各人把自己所经过的事件叙述一番,这
————
* 《哲学讲话》,最早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1934
年11月至1935年10月)连载,1936年1 月出版单行本,同年6 月出第
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1978年10月三联书店印行新版时,选用
的是作者1950年的修改稿。为了使读者了解《大众哲学》的原貌,现在
选用的是第一版。解放前出过的三十二版中,作过较大修改的是第四版和
第十版,现将这两版的序言附在后面。
2
时就更有很多的事情使我们发生感触,我们看见在这五六年的期
间,大家周围的人,有的长大了,有的死了,倘若我们的周围是商
店,是工厂,我们又看见它们有的已经倒闭,有的繁荣起来,有的
不死不活的支持着门面。……此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谈到。但
是,事情即使很多,它表现在我们眼中情的形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就是,一切事情都和以前不同了,都变了。我们感觉到时间的流去
是不可抗的。在时问的过程中,一切事物新生起来,发展起来,一
切事物也被摧毁,被消灭。我们看见任何事物都没有永久常住的可
能,过去了的,便不能再挽回,于是我们都深深地感动,叹息,在
我们的头脑里,很强烈地浮现着一个“一切皆变”的观念。这时,
在无意中我们已有了一种哲学的思想,然而,谁能觉察到这就是哲
学思想呢?我们只以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觉得
在这件事情之下所发生的感想也是极平常的感想,与我们素常想象
中的高深玄妙的哲学是离得很远很远的,我们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
有哲学,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也许还会惊异:为
什么很普通的一件事里也会有哲学呢?但是,只要再稍稍多想一
想,就知道这其实也用不着惊异。哲学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西,东
而是从人类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没有人类社会,也决没有哲学。如
果哲学会从天上掉下来,那么猪狗和蚁群里也应该有哲学了,实际
上猪狗和蚁群里决没有哲学,哲学非到人类生活中去找不可,所以,
我们日常生活中即使最普通的事件,也与哲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是
不足为奇的。
哲学既然在日常生活里随时可以找到踪迹,那就可以知道它决
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了。哲学上告诉我们“万物皆流转”,“一切
事物离不了运动“
等等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与我们友人久别重逢
3
时所得到的人世变迁的感想是具有着同样的来源,同样的性质的。
但是,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既有着这样大的共通点,两者难
道没有分别了么?
如果没有分别,那么,日常生活的感想已经等于
哲学,何必还要多事研究哲学,何必还需要哲学家?
日常的感想这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哲学与日常生活是混杂的的感想虽然有共
通点,但同时也有差异。我
们的感想,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交互错杂的事件反映在我们意识之中
所形成的观念。我们所见的人,长大的长大了,我们周围的商店工
场,发达的发达了,倒闭的倒闭了。
这一切事件虽然是千差万别,
然而综合起来,同样都具有着一个发达和没落的过程,于是在我们
的心中形成了变动的观念,这就是感想。哲学也和我们的感一想样,
从千差万别的事物过程中,看出那共通的综合的形态,因此日常生
活里到处有哲学的踪迹。然这“哲学的踪迹”,这感想,是与随时
随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结合着,它的表现是零碎的,是比较
混杂的。单单这些,还不能构成哲学,只能算哲学的萌芽,或哲学
的发端。哲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物中的零碎的混杂的认识,它要求
知道更普遍的,更有系统的,更一般的道理。因为这样,日常生活
中的个别事件在哲学里就似乎成了不重要的角色。我们日常的感
想,都是被临时事件所引起的,临时的个别事件对于我们的感想是
很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事件,也许我们始终不会有“一
切皆变“的感想。但在哲学里,临时发生的事故就不会那么重要,
哲学的系统不是因偶然的机会突然发现于我们的头脑中,而是绵密
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所得的结果。虽然这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
也不能脱离口常生活的基础,但这已经不象感想似的只具有着
暂时的,混杂的,零碎的性质,而排除了混杂的性质,向着
4
事物的真理有系统地深入进去的认识。这是哲学和日常的感想不同
的地方。
这样,我们已知道哲学和日常的感想是哲学比感想更有系统一方面有差异,
而同时又是有共通点的。说
得学术化一点,就是,一方面是对立的,而同时又是统一的。因为
两者的统一,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
两者的差别,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不仅仅是零碎混杂的感想,而是更
有系统,更深刻的知识,同时我们才了解,若要能够深刻地一贯地
认识我们的生活,就必须有哲学的根本知识,使思想不至于混乱,
不至于因偶然的事件之发生而紊乱了思想的系统。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有很多人以为哲学太神秘,也有人说哲哲学更神秘呢学是
太空洞的学问,这原因,就由于他们
不了解前面所说的对立的统一。他们只看见哲学和日常生活感想的
对立和差异,却看不见两者的统一和共通的地方。他们以为只有日
常生活中的感想才是最平凡而不神秘,最切实而不空洞。他们不知
道哲学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生起来,而人们日常生活的感想
日常感想也正有着丰富的哲学的萌芽,要说切实,也有神秘的则哲学也许会
更切实,要说神秘,则日常
的感想中也有很多神秘的要素。例如今年天气不好,各处农村里不
是水灾就是旱灾,当遭受到这些严重的灾难,有许多农人会认为这
是命运不好,这是天意。农人自己这样想,一点也不觉得他们心中
的“命运”和“天意”等有什么奇怪,然而只要稍稍认真地一加思
索,便知道他们认为平淡无奇的这日常感想,才是最神秘,最空洞
的。现实世界里的天灾人祸,本应该就在现实世界里迫求它的因,原
现在的农人却不向现实世界里去找原因,却把一切都归诸于想象的
5
冥冥中的主宰,这不是神秘和空洞还是什么?这一种神秘而空洞的
日常生活的观念,要说起来,真是多得很!但我们平日不但不觉其
空洞神秘,反而以为这是最平凡,最切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
自己的日常感想所欺骗了!
为什么我们不觉得把神秘的东西看做不神秘,当然是有原因日常的感想神秘?
的。这原因,就是因为日常观念对于我们很
熟习,由于熟习,便不再惊异。“少见多怪”
,是人之常情,见得
多,就不怪了。“运气好”,“命运不好”等类的话,我们天天说
着,听着,便不再有什么希奇,但研究哲学,在普通一个人的一生
中是很少有,甚至于全然没有机会的,我们看见庞大的哲学系统,
便感到内容的神秘,也不外是“少见多怪”的心理之一种罢了。
但虽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一切日常的一部分的哲学──观念论见解都是神
秘而空洞,一切哲学都是切实而确是神秘的真确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切实很真
确的见
解,例如前面说的久别重逢的事件,大家都经过一番生活的磨练,
发生了一切都已变动的感想,这是很真确的。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
已经变动,而大家的感想都很正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真实状态来
的原故。我们的观念之所以有时会错误而不正确,是由于人们的生
活地位限制着的缘故。在生活中有奋斗经历的人,很容易了解世界
是变动,他们会叹息着:“一切都变了”。但在生活安稳而平淡的
人,他的叹息又不同了,他会说:“一切老是这样,一切都没有变
动,真无聊极了!“好象连他自己会变老的事也不知道似的。由于
生活地位的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感想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同样,
由于哲学家的地位的不同,哲学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哲学教人们
认识现实世界的真理,有的哲学却把人们引导到神秘的宗教的迷
6
雾,哲学上有什么唯物论和观念论的分别,就在这种情形里表现出来的。
服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的大哲学家,有一次在宴会里,当他们的朋友谈起
了无神论的问题时,他马上把仆人叫到外面去,然后私下对朋友说:“在
仆人前面切不可主张无神论,否则他就要反叛了!“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
事。大哲学家尚不能为了真理,而使自己的地位关系稍微受到影响,恐怕
自己的仆人打开眼睛。这是一种有意的举动,在观念论哲学家中何虽然不
是普遍的现象,但一切观念论哲学家都为了地位及传统思想的限制,而在
无意中走向神秘的道路上去,则是无可疑义的事。我们平常以为哲学非常
神秘,一方面固然由于我们亲近哲学的机会太少,同时,观念论哲学者的
混乱,也不能不负一大部分责任。一般人明明看见世界上有的是物质,而
有的哲学者的结论偏说世界是精神构成的,这怎能不使我们惊怪,怎能不
使我们大叫哲学太神秘吗?
哲学神秘的这样,哲学之所以神秘,主要的还是因为它被观念论主要原因。
者加上了一重神秘的迷雾。因为它们站在压迫者的地位
上,要用神秘的思想来蒙蔽和麻醉被压迫者。如果我们只知道老看着这迷
雾发呆,那么,这神秘永远还是神秘,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什么是哲学!
倘若我们知道了神秘的原因,并进一步起来冲破这神秘,则这神秘就决不
会长久。我们中国的广大民族是被压迫者,压迫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常要
用种种神秘观点来蒙蔽我们。(如日本人鼓吹的“王道”,以及东方精神
文明等,都是这一类东西。)打破神秘,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利益。
打破神秘的打破神秘的方法,第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前。
法方面已说过,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是哲学思想的萌芽,
同时,也包含着许多神秘的观念,所以就要打破这日常生活中的神
秘。譬如商店的倒闭,本来有它自己要倒闭的原因,我们本来应该
去找出它的这些真正原因才对;但日常的思想有时会使我们不
知道去分析这原因,却说这是“命运”,“天意”,于是就陷
7
入神秘的迷阵中去了。
一面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清除神秘的要素,同时对于最进
步最正确的哲学系统也得加以研究。
单靠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努力,
是太迟缓,太困难,也许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最进步的哲学系统
是全人类历史的最优良的成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敏速,更正确地
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里我们仍不能忘记,哲学本身也
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里发生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所研究的看做凝固
了的死的规范,还应该随时随地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与生活中的
一切互相印证。也许我们可以由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新发见,能促进
已知道的哲学系统,而使之发展,进步。要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哲
学中,愈更深刻地认识到最切实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
二哲学的真面目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现在就得要将它看个明白。我
们已知道哲学并不神秘难测,它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有踪迹,
所以,方便得很,仍然只要从周围随便拾一个例子来,解释解释,
就可以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了。
临到同一事件现在是经济恐慌的时代,我们所最苦恼
之前,人的感想的是失业和生活难的问题。失业和生活难是
却不会相同大家都看得见,大家都容易明白的事,所以
最好就把它拿来当做说明的例子。人遇到失业或生活难的时候,当
然都要觉得失望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必然要有的感情,用不着
8
我们多说,但除了失望之外,同时还有许多的感想,这感想,可就
是人各不同了,有的人失望到了极点,会感到人生没有意味,以为
世界无可留恋,于是就自杀,这是第一。有的人相信命运观念,遇
到困难的时候,只埋怨自己的命苦,既然是命定了,当然只好忍受
着,忍受着牛马的生活,不敢希望抬头;这是第二。又有的人认为
生活难并不是生前命运注定,而是事实上有许多原因造成,如果能
看清楚这原因,努力从事实上去求解决,终有一天可以将我们的生
活提高,于是他临到困难的当前,就不屈服忍受,更不会自杀,他
只是认真地去研究事实,研究所以造成困难的种种原因,并且根据
所研究所知道的去决定奋斗的方法,这是第三种。这三种感想,只
是最常见的,并不能概括一切。还有极少数地位优越,生活舒服的
人,纵然遇到失业,也并不着急的,那他们的感想当然又不同了。
例如一部分的少爷小开之流,有时他们也希望找个把职业做做,表
示他并不是过的白相生活。然而职业在他们只是虚荣而已,有了,
不过更好玩些,没有,打麻将进舞场的钱也不怕没有着落,随事都
可以用游戏的态度一笑置之,“生活不过是梦罢了,游戏罢了。”
这种感想,和我们的真正感到生活难的人所想的,是有天和地的差
别的!
各种感想扯了一大篇,似乎与哲学漠不相关,其实代表各种哲学我们无意之
间已说到本题来了。前面说了四
种人,对于失业问题也有四种感想。而每一种感想里,就都潜伏着
一种哲学的根底。第一种人感到人生无聊,世界值不得留恋,这根
底里就有着“厌世主义”的哲学思想;第二种人以为困难是命中注
定的,主张忍受,这里就有宿命论的哲学思想,第三种人认为人们
只要看清楚客观事实,就可以努力克服前面的困难,这里就有了现
实主义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唯物论的哲学思想,第四种人把人生看
9
做游戏,把职业看做享受虚荣的手段,这是享受主义,或享乐主义
也是与一种哲学思想有关系的。
这种种的感想,我们都加上了什么什么主义的名目,说它是哲
学思想,那些专门在书斋和大学教室里过惯了生活的人,是难免要
笑我们“浅薄”的。浅薄也吧,但我们所说的总是很真实的道理。
你们许多砖一样厚的哲学书其实也不比我们所说的高明,它不过是
把这些浅薄的道理说得更有系统一点吧了。
不管书本上的哲学也好,浅薄的感想也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好,
我们已知道哲学是有种种形相的,或和根本态度是享乐主义,或是厌世主义,或
是现实主
义……,种类多得很。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情,都能有一些感,想
而由他的感想里,就可以表现出这人的思想根底里是有着一种什么
主义,象前所说的失业问题,本来只是一件事。然而因为各人的思
想根底不同,所以对于这同一件事情各人的感想也就不同,也可以
说,各人的思想根底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事情所能认识了解的情形
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
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这就是哲学
的真面目。
我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凡是我们所哲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
经验到的,都有相当的认识,但不一定是根本最一般的。
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态度,但不一定是根本态
度。例如学生意:看行情,打算盘,是生意经中的一部分,学会了
看行情,打算盘,就可以说对于生意是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
仅仅是限于在生意范围以内的认识,一离开生意,就用不着这些了,
所以这种认识不能成为一切事物的认识的根底,也就不是哲学的
10
认识。交际拉拢,招揽顾客,这是生意上不可少的方法和态度,然
而也是不能超出生意范围以外的态度,所以也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
本态度。象在前面说的享乐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同。
一个生意人如果
根本以为世界就是梦,那么他不但对于生意可以如此看,对于生意
以外的一切也可以如此看了。如果他以游戏的态度对生意,对于做
生意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要赚几个钱享乐,那么他对于世界上其他
一切,也可以用这种态度来对付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哲
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的,最有一般性的。所谓根本认识和
态度,就是最能够普遍地应用于一般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哲学研究在今日,是科学极发达的时候,有自然科最一般的法则学,社会科
学,思维科学等等,世界上的一
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认识了。于是就有人主张要消灭哲学,单用
科学来代替,这是一种错误。科学的研究,是各部分分门别类地实
行的,所以每种科学的认识,也各有一定的范围,至于包含一切范
围的普遍的认识,仍是哲学的任务。科学认识各种有限的范围内的
事物法则,而哲学则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则。
普通人的哲学思想不过,我们要认清楚一点,世界上的人
是自然发生的只有少数人是专门哲学家,完全不懂得哲
学的人,倒占大多数。所以,普通人临到失业苦恼的当前而有自杀
或奋斗的念头,完全是因为他的环境地位以及平常的思想等种种
条件自然促成的,并不是先看了某种哲学书,又才由书中的理论引
起了他这些念头。虽然我们说他的态度是由一种哲学的思想根底所
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他曾经有意地研究过哲学,只是说他的思想
与某一种哲学一致罢了。因为他这思想是环境等等所自然地促成
的,所以如果要把它称做哲学时,只能说那是自然发生的哲学思
11
想,并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哲学研究的结果。自然发生的哲学想,思
完全是各人的环境地位的产物,例如前面就说过,享乐主义的思想
是只有生活优裕的少爷小姐之流才能够想望的,如果地位不好,生
活不优裕,那么,失业问题逼来时,就只有自杀,忍苦,或奋斗的
路子,再不能妄想其他了。
自然发生的哲学思人的思想行为的态度是这样和他的生活想有什么害处?地
位有直接的关系,但有时也会受别种地位
上的人们的影响,例如生活困苦的人,如果奋斗有希望,当然是奋
斗的好;然而有时常会受到命运思想的影响,结果不肯前进,老是
守着自己穷苦的命运,这种影响,也常是不知不觉中自然发生的事
情。受到这种影响的人,当觉悟而不知道觉悟,结果把自己的前途
也错过了,这是常有的事。
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各种人因地位不同而有各种的哲学,但各获得正确的哲学
种哲学中,那一种才是正确的呢?这是我们不
能不认清楚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顺从着自然发生的思想去事,做
自然发生的思想常常会将我们引入迷途,因为它常常不是正确的哲
学,不是事实的真理,它使我们看错了事物的真相,为要防止这种
危险,我们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懂得正确的哲学,由正确的哲学
里获得稳固的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认识我们周围的一切。
有
了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为,才可以解决当前的困难。
哲学的主要任务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
生活上事实上的间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
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我们说哲学是人类对于事物的
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其意义也就在此,哲学不能单只是说得好
12
听的东西,还要能指导我们做事。它的“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要改变
世界“!
什么是正确的哲学?为什么它比别的哲学更正确,更能与事实
真理一致,这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讨论了。但我们要分做三步讲。
来
第一步要先讲世界的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物质吗?是精神
吗?这一步的讨论,叫做本体论,第二步讲我们是怎样能认识世界
上的一切?这一步的讨论叫做认识论;第三步讲世界的一切以及我
们人类的思想等等是怎样变化运动,是依着什么法则变化运动的?
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变化法则是什么?这
一步的讨论叫做方法论。
第二章本体论(世界观)
三两大类的世界观
——哲学的两大阵营
现在还要讲一次生活难的问题。
人对于生活的见解不同,行为同是一个生活难的问题,人们对于它所抱。异
有也就的见解却有种种。
见解不同,结果也就有异。
有的逼得自杀了,有的倒能够努力在困难中奋斗,有的象牛马一样
地忍受着痛苦,只想活得一天算一天,……,我们可以把第一种人
叫做厌世主义者,把第二种人叫做现实主义者,把第三种人叫做宿
命论者。还有一种悠哉游哉的人,口袋里装满了金钱,在失业恐慌
闹得愈是天翻地覆的时候,他愈更在那里花天酒地地拚命寻快乐,
13
我们又把他叫做享乐主义者。我们把这种种的人称做什么什么主义
者,好象他们都是一些了不得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似的,其实读者
诸君也已经知道他们并不是哲学家思想家,乃是社会上极普通的
人,例如我们所说的厌世主义者,正是报纸上几乎每天可以看见的
那些投黄浦江的老少男女。但是因为这些人太普遍了,我们便能看
轻他们么?这就要慢点来!要从这些人中找出个把读饱了死书的学
者,自然是办不到,也许有的还连字也不识得半个,但他们各人也
有各人的世界观呀,他们对于世界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
的看法呀,也就是各有各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呀。若要问证据,
那么他们的自杀,忍受或奋斗等等的一切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据,因
为这一切行为都明白地表现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见解”和“看
法“,他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呀。
各种见解,成为照我们所说的厌世主义者的“见解”来各种的世界观。看,
世界是讨厌的,是没希望的,是充满了
苦恼的,这也就是厌世主义的世界观。这种见解使他们觉得生活在
世界上只有痛苦,还不如死去的好,于是就实行自杀,照现实主义
的见解来看,这世界的一切常常对于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加以阻碍,
使我们觉得困难,使我们发生苦恼,但如果我们能够斗争,起来打
破了前面的阻碍,仍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得到胜利的欢喜,所以
世界不仅是只充满了苦恼的东西,而是我们斗争的对象。又照那宿
命论者的见解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冥冥中都有一个神灵支配着,
一切事物都是这神灵安排决定好了的,所以我们不能妄想,不能反
抗,就是苦到比牛马不如也好,仍只能忍受!再讲一讲那位享乐
主义者的见解吧,他会说,人生只是梦,世界只是幻影,可以享乐
的时候就享乐,犯不着为了这些幻影而发生苦恼……。
14
上面这四种什么什么主义者,其实也是普通常见的几种人。他
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世界在他们的眼睛中也各有不同的形象,他们
的行为也就依着世界观的差异而成为各色各样。他们不但有什么什
么的主义,而且亲身实行了。听说从前人们常为自己的世界观而牺牲自己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主张而
勇敢地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我们就以为这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大事
体。其实,若要到普通的世俗人中找一找,那么与苏格拉底类似的
事情正不知道有若干千万,不过那些普通人并不是专门的哲学家,
他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分子,人们只看见他们在生活中牺牲了,而不
知道(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有着某种的世
界观,在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世界观,同时又依着这一定的世界观
而发生种种的行为,以至于因此牺牲了自己呢。
普通人的世界观是现在我们得要睁开怀疑的眼睛来看地位环境所造成看前面
说过的一切了。我们举出了四种
什么什么主义,四种主义中就有四种的世界观或四种对于世界的见
解,因此,世界就有了四个样子,这个人说它是一团苦恼,那个人
说它是可以被人克服的外界障碍物,又一个人说它是神灵手中的玩
意儿,再一个人又说是一场梦幻,也许还有人把它看做其他的东西,
不过我们现在举不出来,那么世界就变成四种以上的样子了。难道
这世界的本身是有四种以上的么?这一定没有人相信,因为我们大
家所生活的这世界,明明只有这一个,万不会再有其他。同一个世
界,在种种人的眼睛里,会看成种种不同的样子,这并不能怪世界
的本身,应该怪各种人眼睛上戴着的那种着色眼镜,把世界染上了
不同的色彩。但要记清楚,我们说人有着色眼镜,仅是一个比喻,
并不真的指有一个人到什么地方去买了那么一种眼镜来戴上,才
15
把世界看成那种样子的。普通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见解,前面也说过,
是在生活中获得的,所以,他这着色眼镜根本上还是由他的生活地
位和环境造成。比方这儿有一个小乞丐,在小乞丐的母亲看来,他
还不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儿么?然而遇到高贵的太太小姐们,就会使
他们感到龌龊,卑贱,不要说把他当做人看待,连狗都恐怕不如,
因为如果是她们家里的那只看门狗,她们有时还肯去摸摸它的毛
呢!再举一个譬喻,我们不是还记得有一句“井底之蛙”的古话么?
普通我们所看见的天空,是茫无际限非常广大的,但那在井底生活
着的青蛙,只看见井口圆圆的一小块天空,就以为天空只是那么一
点儿,这也是生活地位限制着,使它不能放大了眼光看的缘故。
世界对于一个人,就好象这里所说的小观界世的人的变会是乞丐和天空一样,
生活地位不同,所感觉到
的样子也就两样。种种的什么什么主义或世界观就是这样成功了。
生活是会变动的,所以人的世界观也不是永远死死地刻在一个人身
上,有时也会变动。有钱的小开们很容易成为享乐主义者,但如果
他老子的公司忽然破了产,接着那舞场里的情妇也因为缺少了钱而
另换上一副脸孔时,那时梦幻的世界就会一变而成苦恼的世界,享
乐主义就要变成厌世主义者了。所以,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会变动的。
确正是么什热心的读者诸君到这里也许会忍不住要观界世的问:我们已知道
世界观有许多种了。但世界
只是一个,而映在人的眼睛中的样子,竟有这么多的差异,到底那
一种样子是世界的真面目呢?换一句活说,那一种世界观才是正确
的呢?
16
这是当然的要求。已知道了种种的世界观以后,接着就应该能
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高贵的小姐和乞丐的母亲,对于乞丐各
有各的见解,到底那一种见解是真的呢?但对于读者诸君的要求,
我们并不能轻率地马上答复,答复得太快,就没有好处。现在还得
要更进一步,再研究一下这多种的什么什么主义的内容。把内容充
分看清楚了,才能认识那一种是正确的世界观,那一种是歪曲不正
的,才能够分清楚高贵的小姐对于小乞丐的感觉,和小乞丐的母亲
眼中所见的小乞丐比较起来,究竟那一方面更真实些。
“为什么还要研究内容呢?”
也许有人就各种世界观的内容,在外表上(现象)要这样间。“前面不是已
经研究过了吗?前是千种万样的面说世界是幻梦的,不正是享乐主义世界观
的内容么?说世界上有神灵支配的,不正是宿命论世界观的内容
么?……除此而外,难道还有另外的内容?“不错,这问题问得很
要紧,世界观的内容,前面已经多少指出一些来了。我们所指出的
四种人眼中的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观的内容,正是世界观的内容
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但是,我们所指出来的也只是它“所表现
出来的形象“,还没有讲到它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用哲学上的名辞
来说,就是我们才只看见了“现象”,还没有把握到“本质”。我
们所以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就为着想认清楚这本质。内容还是那同
样的内容,不过要想能够知道得更深刻一点罢了。
我们所指出来的世界观的现象只是四种,但现象的形态是非常
多的,我们已经说过有四种以上,其实若把全部哲学史上所记载的
一切都列举下来时,就说一千种以上,恐怕也不算过分的。什么功
利主义哪,唯情主义哪,直觉主义哪,虚无主义哪……单记一记这
些什么什么主义的名字,也就够你费些工夫,我们忙于生活的读
17
者,也没有闲心来记这些无聊名词,其实记了也没有多大用处,所
以最好还是不要顾虑它。我们正经的事情还是要看一看这千种万样
的现象形态里,包藏着什么本质。
一从本质上看,那千种以上的现象形态但从根本性质(本质)上看,却可便
没有了。世界观的内容虽然表现出这么多以分做两大类。
的形象,但从它的根本性质上来看时,就可
以是怎样的两大类呢?现在就要答复这个问题。
世界上的万物,都我们天天睁着眼睛看我们的世界,就知可以分做两大类道
这里的事物真是多到计算不清。从天空到
地上,从周围的一切到我们自己,这形形色色的许多事物,就是用
“万花撩乱”这句话怕也不够形容它的繁多。但事物虽然这样繁多,
我们却并不全被它弄得头昏眼花仍能够清清醒醒地照常生活下去。
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自己有分辨能力,从零乱不堪的宇宙万物中看
出种种的秩序,我们能分清楚某些东西是动物,某些又是植…物…,
最后,我们还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属于我们
自己的,例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属于
我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属于我们自己
的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属于外界的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就是
世界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
观客和观主然而世界上这两大类的事物,虽然被
系关的我们分开了,实际上它们中间并没有隔着
万里长城。它们互相间还是常常发生关系。例如这里有一把椅子,
我们认为它是客观的事物,但它映到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心中
引起了椅子的感觉,所以又和主观发生关系了。又如我们想拖开那
把椅子,这是主观的思想,但这思想就引起了我们的动作,我们就
18
把椅子拖开去,这又和客观的事物发生关系了。主观与客观的这种
关系,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但为什么会发生关系呢?无形的主观
思想怎样能与有形的客观事物互相影响呢?这是哲学上的一个最
根本的问题。
因为主观与客观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
所以只要解决了这问题,就对于世界得到了一种根本的见解,也就
是有了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对于世界有了一种根本的态度和方法。
现在就要回到我们本来的题目了。我们不是要研究那千种以上
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质么?我们说,这么多的世界观,从根本性质上
看来,只有两大类,是怎样的两大类呢?现在就可以解决了。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如刚才所说,就是主
观与客观怎样发生关系的问题,世界观的根本
性质,也只要看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决定了。试把前面享
乐主义的世界观拿来看吧,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当做梦,当做人们
心中的幻影,这是怎样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呢?它是完全不承
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了,它把客观事物都当做主观中的幻影,以为世
界上除了主观的东西以外,什么也不存在。它过分夸大了主观,
以至于否定了客观事物,我们就把它称做观世的类一第界观,观念论念论。
再拿那宿命论者的世界观来看吧,它
把世界当做神灵手中的玩意儿,世界的一切都受着神的心意的支
配。这种世界观,虽然并不完全否认了客观事物,但它把一切客观
事物都当做神灵的心意所产生的,仿佛一切都是由一种神化了的主
观心意创造出来,并且服从着这种主观心意。这仍是把主观的事物
当做最先的存在和最高的存在,把客观的事物当做附属品,所以还
是一种观念论的世界观。此外如把世界当做一团苦恼的,或是如
19
中国儒家哲学一样,认为世界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精灵之气变化而
成;这一类的世界观,都是把客观的世界当做主观的东西去看待,
也是一种观念论。这观念论,正是我们所说的两大类世界观中之一
类。
第二类的世界其次,还有另一大类的世界观,它对于主物唯,观论观客观的
问题的解决是:认为客观的世界是在
主观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不是幻影;客观事物的种种变化,也是
依照着它自己的性质变化的,并不是神灵的心意要它这样它才这
样。它的变化有一定的方式,这方式,科学家称为“法则”
,一种
事物的变化有一种的法则,我们不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意妄想将法则
更动,我们若要改变事物,只能利用这法则,随着这法则去推动事
物,才能达到目的。例如市面上流通货币(或称通货)太多的时候,
物价就会高涨,这是一种法则,(即通货膨胀的法则)我们决不能
违反这法则,所以不能在通货太多的时候还希望物价能够跌落,要
想使物价跌落,只能依照着这法则,将通货的数量减少。所以我们
的主观并不能自由改变客观事物,只能利用客观事物本身的法则去
推动它。还有,这种世界观不但承认客观事物有独立的存在和独立
的法则,并且认为,就是主观,也只是从客观事物中产生出来的,
是从客观世界中派生出来的,例如一个人,他的身体,他的脑髓,
都是客观事物之一,但因为有了脑髓,才有他的思想等等,失去了
脑髓,他便不会思想了,所以他的主观思想是以脑髓为基础的,也
就是在客观事物的一部分上产生出来的。这样,承认客观事物的独
立存在和独立法则,又承认主观是由客观中派生出来,这一大类的
世界观,我们就叫做唯物论的世界观。前面说的现实主义者的世界
观,正是一种唯物论的世界观。
20
观念论和唯物论,是一切哲学上的两大有只学哲垒营个两类;这是哲学史上
互相斗争的两大阵营。无论
那一种哲学,不管他标榜着什么招牌,总可以归入任何一类,会倾
向于两类中的一类。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
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
粹的第三种东西。这叫做二元论,关于这些,我们以后又再说,现
在篇幅已经不容我们多讲了。
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
——观念论和二元论
从小就听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一条路上,有两个人碰在
一起,同时看见路旁挂着的一块招牌。招牌的正面涂着金色,背面
涂着红色。甲从正面来,看见了金色,说招牌是金子做的。乙从背
面来,看见招牌的背面,一口咬定是红色。两个人坚持自己的主张,
不肯相让,于是争执,吵斗,以至于打起架来。后来是一个和尚出
来调解,提醒了两人的偏见,大家才明白刚才的争执,都是毫无意
味。原来招牌的本身兼有两面,而每人只看见一面。
所有的争执,
其实都是各人眼光狭隘的结果。
故事就只这一点。大约因为和尚一经指点,两人并不再争执,
于是故事也就完结了。但我们若能再深深地一想,就可以知道这还
不能算完全没有问题。两个人中如果有一个肯用一点思想,马上就
会追问:“是的,招牌两面的颜色果然不同。但仅只知道这一点,
还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要再问,招牌的本身是什么造成的?
是木头么?金属吗?抑或其他的东西?“这问题似乎很容易解
21
答,因为木头或金属等等东西是很容易辨别的,掂一掂重量,敲一
敲声音,不必怎样麻烦,就可以看出它是用什么造成。但是,这只
能就普通的解答来说。若站在哲学的观点上来谈这问题,那么,花
样就多起来了。那时人们就要依照着自己的世界观来解决这个问
题。主张“人生若梦”
的观念论者,会告诉我们说:“你说是一块
招牌,在我看来却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团感觉,一团幻影罢了。有
时感觉到它是金色,有时又是红色,什么木头金属等,也都离不了
感觉。没有感觉,根本这些东西都不会存在。“
另外一个宿命论者,
我们已说过,他是相信冥冥中有神灵主宰一切的,发表他的意见道:
“世界是神们随自己的高兴安排成功的,前面这块招牌,也不外是
神的心意的表现,并不全是我的感觉。“唯物论者意见却直截了当
得很:“招牌就是挂在那儿的招牌,它挂在那儿,它的本身也就在
那儿。它并不是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是招牌触及我们的感官而
引起来的,它也不是神意的表现,它只是自己存在那儿的物质。“
这就是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每种花样表现着一种世界观。世界
观是有千种以上的,那么花样也当然可以翻出千种以上,我们现在
因为没有工夫,所以只举了三种。但世界观种类虽多,从根本性质
上看来,却只有唯物论和观念论两大类,因此,在招牌上所翻出来
的花样,自然也只有两大类了。虽然我们也承认还有一种二元论,
但它只是把观念论和难物论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唯物论,一半是
观念论,不文又不武,并不能算是纯粹新的第三种花样。我们现在
暂且把它放下不提,等到后面再说。
主观的观念论现在要详细地说一说的,是那把世界和
招牌当做一团感觉的观念论。
它完全否认了
客观东西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只是主观的东西,所以,除了观
22
念论这一个总名称以外,它还私自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主观
的观念论“。它的拥护者很多,单就西洋来说:二千年前希腊的诡
辩哲学家,就有一大部分赞美过它。其次,在十七世纪时候,英国
的大哲学家勃克来和休谟两人更把它捧到天上去。二十世纪以来,
更有(以德国为首的)经验批判论者把它传播到了全欧洲,这是它
最出风头的时候。在中国的哲学者中,它并没有完全的信奉者,诗
人李白虽然高呼过“浮世若梦”的话,但他并不是哲学家,只有那
佛学中的一部分的道理,还比较与它近似。但这主观的观念论,实
在有很多的使我们不能佩服的地方;我们很容易看出它的马脚。拥
护它的人说世界只有感觉,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感觉是从那里来
的呢?这万花撩乱的感觉现象,总应该有一个来源。“对于这问题,
主观的观念论者很难答复。因为如果要使他的主张彻底,他应该
念观的观主说:“世界就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所以也就只之论谬误是我自己
内部生出来的,并没有其他来源。”
这样一来,我们马上就可以指出它的荒谬:“世界既然都只是我的
感觉,那么,整个的世界就只是我一个人了。除了我一个人之外,
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了。“这就成了独在论,任怎样狂妄的
哲学家,也不至于会主张独在论罢。有谁敢于说:“我不是我父母
生的,恰恰相反,我的父母才是我的感觉所生出来的?“有谁敢说:
“并不是我生存在世界上,恰恰相反,整个的世界才是在我的感觉
中生存着的“
呢?主观的观念论者为要避免这种不通的地方,所以,
并不敢彻底地主张独在论。他不得不给感觉找一个另外的来源。从
那里去找呢?他本来可以说,感觉的来源就是外界的物质,但他不
能承认物质,一承认有物质,就不成其为主观的观念论了。结果,
他就不得不向神灵求救说:“感觉是神的心中发生的,我们的
23
感觉,就是神的感觉的一小部分。“于是这主观的观念论,最后也
主观的观念论最后和前面的宿命论一样,只有走到宗教的怀中去只好向宗教
求救了。
我们说主观的观念论会走向宗教的怀中去,其实这不单是主观
的观念论,凡是一切的观念论者,直接间接地都和宗教有点缘法。
因为,一切观念论的根本性质,就是在于夸大了主观的东西,换一
句话说,它夸大了感觉,思想,心灵等一等切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
结果才以为只有精神,没有物质,至少也主张物质完全受精神配。
支
而宗教的世界里,最高的支配者是神,是神的心意,或精神支配物
质,这一点,不是很和观念论相同的吗?
自然,宗教也有宗教独自
的特点,不能与观念论完全混为一谈。宗教的世界观是用迷信和神
话来表现的,宗教里还有种种规定的仪式,用仪式来坚强人们
主观论是走向的信心。这一切特点,都不是哲学的观念论所有
宗教的桥梁的。但是,观念论虽然没有迷信和仪式,它的根
本思想却与宗教一致,它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和巧妙的言论来说服
你,使你信服那与宗教一致的根本思想,无意中把你拖到宗教的庙
子里去。观念论本身虽然不是宗教,但它却是走向宗教去的一条坚
硬的桥梁,迷信和仪式只能使无知的人去烧香拜佛,但有了观念论
的帮助,就是学者思想家也会去念经敲木鱼。它的力量其实是不小
的。
二论元明白了观念论的底细,我们得要谈谈二
元论的花样了。已经说过,二元论不是一
件特别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观念论和唯物论拉连一下,一样给它站
一半的地位。在十八世纪末叶时候,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就是一个
最大的二元论者。由他这里来看二元论的真面目,有许多地方是很
24
有趣的。如果他的前面有一块招牌,他一定承认它是客观的东西,
承认它在外界独立存在着,并且承认那是物质。但他又说,这物质
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却不能够认识。
我们所能看见的这世界,
这招牌,只有我们的感觉,只是一个“现象世界”
,而那物质的本
来面目(他称为“物自体”),却与这现象世界完全不同。
我们看
见这块招牌,看见它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看见它在时间里是连系地
存在着,我们还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性质等等,而这空间,时间,
重量,性质等等,康德以为也不是物自体上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主
观内容。你如果问他:你的一切感觉是那里来的?他可以答复你,
感觉是物自体触动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这一点可以算是唯物论
了,但回过头来他又会说,感觉世界与物自体完全不同,我们所看
见的都是主观的幻影;于是又成为主观的观念论了。这两方面合并
起来,就成了康德的二元论。
二元论,结果还但二元论的脚根是站不稳的。这就好象一是要成为观念论个
人要骑著两匹马跑,非常不便而又危险!
结果,只有随便丢弃了一匹,才能解决这危机。康德的哲学就是处
在这样的一个地位上,它一脚骑着观念论,一脚骑着唯物论,两匹
马冲突起来,就使他驾驭不了。这是早已有人指出过的。人们问康
德道:“物自体既然认识不到,那为什么能武断它是存在的呢?譬
如,你前面有一问屋,当你还没有方法认识它的内部的时候,你怎
能断定里面有人呢?“实际上,康德就是这样;他还没有认识到屋
子的内部,就想断定屋子里有人,他不能认识物自体,却偏要说物
自体存在,这是不合理的。后来他的学生费希特(Fechte)看清楚
了这是缺点,索性就把物自体取消,否认了物质的存在,于是二元
论终于骑到观念论的马上去了。
25
即使退一步,对于他那善于害羞的物自体不加以责难,就算她
真的躲藏在那儿罢。即使承认是这样,康德仍然会走到观念论的。
去
因为他要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世界的本身既然就是物自体的世
界,那么我们也当然是在物自体的内部生存着的。我们在物自体中
生存着,而我们都看不见它!原来我们的生括就象瞎子走路一样,
不,我们还比瞎子坏,瞎子虽然没有眼睛,还可以借触觉来辨别他
的道路,我们却根本触不到我们的道路,我们就好象梦游者,只看
见自己的梦,前面有危险的悬崖,一点也不会察觉。然而世界上这
样多的梦游者为什么都能够好好的生活下去呢?为什么他在生活
中竟不会落进物自体的悬崖里去?这一个间题,康德就没有办法作
合理的解答,他只好说:“这是幸运。”
这样一来,命运之神的心
意又支配起世界来了,又丢了唯物论的马,一直冲到宗教的殿堂里
去。——这是二元论的必然的命运。
总之,二元论是容易摇身一变成观念论的。这两种花样,结局
还是会合并成一种花样。但我们已经说得够了,以后再谈唯物论的
花样罢。
五客观的东西是什么
——唯物论
论物唯这一次讲的是唯物论。说到唯物论,它
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承认客观的东西。主观
的观念论把世界全当做我们的感觉思想,说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幻
影,说“人生如梦”。但唯物论决不这样,它相信世界不是幻影,
而是真实地在外界存在着的东西。这是唯物论的根本的思想,没
26
有这一点,就没有资格算做唯物论。
假的唯物论但是,单单有这一点,也不见得马上就成唯
物论。因为我们还要问:“这里所承认的客观的
东西,究竟是些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若解答得不对,
还是会变成观念论。例如,有的人就会这样答复:“我们承认客观
的东西就是物质,但物质是死的,僵固的,若没有另外的力量推动
它,它决不会自己运动变化。一块石头自己会飞起来吗?不会的,
要用手将它拿起来,抛它,它才会飞。由此类推,世界上一切物质
的形形色色的运动。必有一种另外的力量推动它。“
这一种见解,是在日常普通人中最容易发生的,因为它和世俗
的常识很接近。但这能算唯物论吗?这里说物质的运动变化必须有
另外的力量推动。所谓另外的力量,当然不能再是物质。物质自己
尚且不能运动,怎能推动其他的物质呢?于是乎就不能不说这是心
灵,是精神,这样一来,精神就是世界万物的推动力,支配者,心
灵的力量便高坐在物质之上,就是主观的东西高坐在客观物质之
上,这不是观念论还是什么?这至多只能算假的唯物论。这里所谓
的客观的东西,是物质和精神两样都有的。并且,就象耍木头人戏
一样,物质是永远被精神拿着任意地戏耍。这样见解,马上就被宗
教家所利用说:“那精神的东西,就是神,神支配一切,安排一切,
物质世界的任何事件都是受神的力量左右的。“
这就是我们曾经说
过的宿命论的世界观。也有的人,说精神就是指灵魂而言,万物都
各有它自已的灵魂,灵魂推动着它,它就活动,失去了灵魂,活动
便停止。人的死,据说就是灵魂脱离躯壳的结果。这灵魂,也有的
人叫做“生气”或“活力”。万物都有灵魂的主张,在哲学上也叫
做“万物有生论”或“物活论”。它与宗教的关系,当然也是
27
很密切的,和尚尼姑不是常常替死人超渡灵魂么?
这种见解很幼稚,而且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最重要的一两
点来说,它认为精神能够在物质之外独立存在,能自由地离开物质,
而这事实上却不能够直接证明。我们所见的一切精神的东西,都是
附属在一定的物体上表现出来的。例如说到感情和思想,我们只有
张三或李四的某种感情思想,决不会在天空里也看见有什么感情思
想。迷信的人会说梦中的鬼怪神灵就是独立存在的精神,殊不知那
只是他自己的梦,只是他自己的头脑中幻想出来的东西,也离不开
他自己的头脑,怎能算独立存在的东西?再说,就算退一步,承认
精神能够离开物质的存在,那又有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无形无
体的精神,为什么能推动有形体的物质呢?譬如我们前面有一块石
头,单单用思想要它飞起,石头就会飞起来么?不能的,要用抛。
手
但手是物质,所以物质还是要由物质来推动。单单的精神是不会发
生作用的;世界的木头人戏不是精神能够耍得起来的。
真的唯物论,承认现在可以说到唯物论了。照例先要答复物质自身会运动这
一个问题:客观的东西是些什么,唯物论
的答复是:“客观的东西就只有物质,不是死的物质,物质本身会
自己运动,用不着其他的力量来推它,宇宙间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
都是物质自己运动的过程。“
唯物论的答案,和观念论是势不两立的。
机械的唯物论,只承认数量和它将一切的精神,心灵,神怪,迷信等统统打
动变的置位倒。在社会政治上有激烈的变动的时候,它代
表着前进者的思想。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论,就是一个很显明的例
子。但唯物论也有种种,象法国十八世纪的那种唯物论,我们
28
叫做“机械论的唯物论”
,它主张一切物质的变化运功,都是机械
的变化和运动。所谓机械的运动,简单地说来,就是单单位置上和
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上的变化。机械论者以为,世界上的物
质性质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所看见的事物的种种样样的性质,都可
以用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来解释。那时的法国唯物论者拉美特里曾著
过一本书,题名:《人——机械》,也可以翻译作《人就是机械》,
就是把人类当做机械来解释的。
这机械论的唯物论,在十八世纪的时机械唯物论,被客观的观念论推翻候,
曾经代表着法国的新兴资本主义势
力,与旧的封建势力打过一次战,在哲学上尽了一番革命的任务。
不过,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以来,不论哲学上和
科学上,都有了无数新的发见和新的进步,于是在现在看起来,那
机械论的唯物论就不免有点老朽的样子,最大的,例如它不承认性
质的变化,这一点就很说不过去。象人类的思想和感情,要用这种
见解来说明,就很困难了。我们固然可以说,思想是头脑中的物质
分子的一种运动,但要知道机械论只承认位置上的移动。既然只是
位置上的移动,那为什么又会另外发生思想呢?思想并不就等于位
置的移动呀。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不能解释这一个问题,结果,
就被后来的观念论打败。这些胜利的观念论者,就是十九世纪的几
个德国大哲学家,我们听得很熟的黑格尔,是他们中间最后的而又
最伟大的一个。他们把客观世界里的物质压根儿扫去了,他们说:
“客观的东西根本就只有精神,一切的运动变化,就只是精神在那
儿变化,物质不过是精神运动的一种表现罢了,它不是独立的东西。
用手抛石头,并不是精神推动物质,也不是物质推动物质,还是精
神自己在运动,飞起来的不是石头,而是精神自己。“这一种观
29
念论,和主观的观念论又有点不同。主观的观念论认为世界只是我
们的主观内容,和我们的主观分不开,而这种观念论却认为可以分
开,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只不过它本身的性质和我们的主观是同样
的东西,换一句话说,世界的本身也只是一种思想的运动。在哲学
上,这就叫做“客观的观念论”。
客观的观念论使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同一化,于是乎它就
很容易解释人类的头脑中为什么会发生思想。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大
思想,而人又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思想在人类的头脑中又重现出
来,这当然不能算怪事了。客观的观念论能够解释清楚这一点,所
以它就战胜了机械的唯物论。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唯物论,却不象机械新唯物论不只承认数量的变化,也
承的唯物论那么软弱。这一种唯物论不但承认物认性质的变化质的数量和位置的
变动,同时更看重性质的变
化。不但看重性质的变化,并且认为性质能够发展,能够进化。因
为性质的发展和进化,所以物质又能够从低级的简单的状态变化成
高级的状态,高级的物质就具有着高级的性质。人类是世界上的最
高级的物质,人类的思想就是一种高级的物质性质。因为,思想或
精神只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由物质中派生出来的。
这一种唯物论,是最近七八十年来一天比一天普遍起来的新唯
物论,它能合理地解释思想和精神发生的原因。所以不再会被客观
的观念论打败。
不,客观的观念论才是被新唯物论打败新唯物论,打败了客观的观念论了的。
还在一百年前,最伟大的客观的观
念论者黑格尔已经渐渐站不住脚。他把世界看做思想的运动,这思
30
想,他称为“世界理性”。但我们明明看见客观世界上全是物质,
至少,最主要的东西都是物质,难道这可以一笔抹杀的吗?
黑格尔
也知道不能抹杀,他不能不加以相当的解释,说物质是梢神的“他
在“
,这就是说,物质只是精神的另外一种形态,在形态上是物质,
而根底里还是精神,还是思想或理性。他相信世界上物质的变化和
我们头脑中的思想的变化,在性质上完全是一样的,因此,当他研
究一切的事物时,他总是用思想的形式做标准,也就是用他的“论
理学“
做标准。他要将世界万物都嵌进他的一部论理学里面,用论
理学中的规则来解释一切。结果,因为物质究竟是物质有时虽然也
解释得通,有时却常常碰钉子。这是客观的观念论的弱点。
黑格尔遇到他的论理学不能解释事物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是
碰钉子了。但他固执着的观念论,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不承
认错误,并且还要咒骂那给他吃钉子的事物说“:这是物质在捣乱!”
然而,骂是不中用的,谩骂决不会使人心服;他碰钉子总不是假事,
既然碰钉子,所以就站不住脚了。
于是,新唯物论就起来打败了它。
六不如意的事
——物质的特点
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有很多事情不能如意。简单点
说,例如天气冷了,决不因为我们怕冷,气候就会缓和一点。走出
屋子外去,北风就象刀一样的刺着我们的肌肤,这时我们也许会有
一种希望,希望北风不要吹得这样利害,但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