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各地媒体还在聚焦某明星离婚案的审判。
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今天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
不好意思,我决定把今天的头条给鲁迅。
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00年前,生于1881年的鲁迅就是当时的一个80后。
那个时代的80后、90后们是很痛苦的:他们没有真正的老师,因为老师比他们还迷茫;他们没有信仰,因为一切都被冲击的支离破碎;他们有理想和抱负,但是根本没有路径和指引;他们是特别痛苦的一代,要在中西古今之间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鲁迅,一个本想学医的80后。看到日本宪兵射杀中国人时,竟有一群中国同胞竟轰然叫好,这样的同胞纵然身体健康、长寿百岁又有什么用?
于是弃医从文。
小医治人,大医治国。
真正的志气,是不愿苟活。
那个时代的80后、90后,还包括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那是一个迫切需要被打破的黑暗时代,也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它迫切需要桀骜不驯、循规蹈矩的后来人。
而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新青年们,取得了那个激荡年代的话语权,引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从早年参加光复会,到后来参加五四运动、北伐、左联,鲁迅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寻找了中国社会最尖锐的政治力量。
在鲁迅眼里,他哪里是在“写作”,分明是在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灵魂!
四流的作家,只是简单或肤浅地图解现实,不过供人消遣和休闲罢了,现在流行的玄幻小说、美女文学、大多在这个境界,当然也包括一些影视作品;
三流的作家,透过现实已窥视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子,作家已超越这一境界,正在向“人性”本身进军。
二流作家,直抵丰富、复杂、多维的人性,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探索。为什么现在许多小说为什么没有生命力?是因为他们还处在时代和现实的包围中,还没有冲进历史和文化内核,更遑论人性。
一流的作家,不仅穿透现实、历史和人性本身,而且关怀人类存在的意义。
那些拿起笔就认为自己在写作人,充其量是个三流作家。
鲁迅,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挽救一个走向危机的民族。
他总是探求中国人劣根性:怎样的麻木、守旧,怎样的爱面子和缺乏信仰,忽视精确性和智性的意义。那像电光般的激流刺痛了青年鲁迅的心。
然而后来他的一个经验是:古老病态的中国,用平静的方式无法改变其现状。
于是在漆黑的夜里,他孤军奋战、以文为剑,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脏,从中剖出国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的丢到国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红色来震动人们麻木的灵魂,来惊醒所有沉睡的梦中人。
惟有凶猛的力刺来,让麻木的神经疼痛,才能有自新的内觉。
所以故作高明的诗人他不喜欢,闲适的吟哦小调他嗤之以鼻。和那些不痛不痒的画作相比,倒是故土绍剧里的冤魂的叫喊让人兴奋。
即便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依然饱受同胞的各种非议。网上惊人有人入木三分地充分论证了鲁迅是“汉奸”这一伟大命题。
当时,真的感到一种冰冷浸入骨髓:这就是中国人,鲁迅拼上自己的一切要去挽救的中国人。
在丹麦,如果你骂他们的国王,他们会不理你;如果你批评他们的奶酪,他们会骂你无知;但是如果你提到安徒生而脸上没有尊敬的表情,他们会给你一个耳光。
当我们在去鲁迅化的同时,日本的语文教科书中却收录了鲁迅的《故乡》。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基本上所有的日本学生都读过鲁迅的《故乡》。
余华重读鲁迅,在36岁时对这位他“唯一讨厌过的作家”有了顿悟:“鲁迅在我这里,终于从一个词汇回到了一个作家。”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
直到现在,鲁迅倡导的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利人思想及其批判精神,是我们朝这一方向前进的动力。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鲁迅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鲁迅
“你手指夹烟的姿势
定格着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五千年的历史凝于浓重的眉梢
把写有《呐喊》的匾额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最后,水木然想起了巴尔扎克逝世时,雨果在葬礼上的演说词:
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不可能不是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