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篇题目为《渠县一孩子留下遗书轻生,这多么让人痛心》的网帖在多个社交论坛疯传。成都商报记者证实到,死者是达州市渠县中学刚参加完 高考的小斯(化名),今年18岁,在自杀前,他在个人QQ空间写下2800余字的长文,“控诉”父亲对自己不好,动辄打骂,根本不会嘘寒问暖,自己感觉不 到家人的爱。
此类事件已经并非个案。这样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可说是“已效尤接踵,实堪虑于目前”:
高考复读女生差本科线6分 割腕服毒自杀
2013年6月22日晚,在查询高考成绩一个小时前,身在拉萨的王东接到女儿王倩电话,说会在成绩出来后第一时间告诉他。王东将手机紧紧握在手 中,焦急等待着。然而,王东等来的却是一封遗书,和女儿割腕、喝农药被送往医院抢救的消息。23日凌晨2点,王倩抢救无效离世。这是王倩第二次参加高考, 她的成绩差理科三本线6分。
高考复读生装着石块投河自杀
2013年高考标准答案揭晓当晚,营口市大石桥复读考生李新(化名)默默地离家出走了。几天后,家人接到警方电话,李新已经在鞍山郊区投河自 杀,身上还带着今年高考的准考证。警方发现李新胸前的书包中装着两块大石头,身上也没有撕扯和抓伤,断定是自杀。李新离开家时,就没有想回来,他自己的手 机都没有带,还把家里的门钥匙都挂在父母能看到的门口。
男生高考三次终过一本线 太累不想再学自杀
2013年6月22日晚,四川崇州今年第二次参考的女孩杨媛看完高考成绩的短信后,自杀身亡。一周之后,陕西三原县,今年第三次参加高考、分数 超过陕西理科一本线的刘强也选择结束生命。正如一位有过高考补习经历的“老补习生”说:“补习班的学生都在赌博,多一年心理压力就大一截,一旦不称心,就 彻底崩了。”
内蒙古一名高考女生在考完语文跳楼自杀
2016年6月7日下午14:30,女生在好友动态中编发“再见,这个世界”。女孩称“我有心脏病没救了”,对民警劝导工作置之不理。此后突然从22层约60米的楼顶跳下坠落气垫。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深圳女生剖腹自杀,经抢救无生命危险
事件发生在当地宝安区清华实验学校,一名女生在5月25日晚自习后在学校里用水果刀切腹自杀,幸好发现及时经抢救后已无大碍。据报道,女生自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离婚,二是学习压力太大。
面对如此之多的惨案,我那个以网络时评为生的兄弟李浩除了照例谴责了一下“千军万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之后,也不禁发出感慨:“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够懂得,人生不只一个考场。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父母,请和孩子好好沟通吧!”
然而,企图让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们“如同挚友,平等交流,求同存异”是何等的天方夜谭!笔者多年以来,一直热衷在自己的家乡推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权运动”,可惜收效甚微。
我的表叔甚至公开责骂我说:“你那玩意儿说的都他妈扯淡!屁用没有!少在我面前摆弄!我的儿子如果敢跟我平起平坐、勾肩搭背的话,我打不死他!”
万万没想到,在年轻一代看来本是“情理之中”、“顺理成章”的事情,推行起来却备受质疑。鄙人经过细心的研析和推究,发现这其中的缘故主要有三:
其一,礼教的等级差异在“实际消费中”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在数千年的封建史中,父親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权威与尊荣。《说文》曰:“父,家长举教者。”《仪礼·丧服传》也说:“父至尊也。”就连荀子也认为“父”是“宗族”兴旺发达的关键。
因此,父亲在后辈面前可以“一手遮天”,子女则成为“颐指气使”的对象。即使为父者本身倒行逆施、蛮不讲理,甚至要对我们大打出手,礼教也不允许我们与之争辩,(更别说是反抗),只能乖乖的秉持“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原则。
礼制赋予“父”字的权力是如此之大,而且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即令“翻云覆雨”、“独霸坤纲”那也是理所当然。子女便成了其“杖节把钺”、“为所欲为”的受害者。这就无形之中助长了其日后的“报复”心态。
道理很简单,自己年轻的时候被父母呼来喝去甚至是动辄打骂,自己一旦有朝一日也熬到“父”这个位置上,为了求取心理上的平衡,必然也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威严殊不可犯”的架势。若然此时以朋友的身份与后辈相处,凡事互切互磋,自己“家长”的位置岂非白混了?!
其二,“暴力教育”已成为部分家长难以克服的“迷信”和“惯性”。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开始笃信“暴力教育”,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越发严重,拒绝赡养老人的事件日见其多。一些家长害怕“子女长大以后会对自己不孝顺”、“含辛茹苦反而养了个白眼 狼”等现象的发生。所以不遗余力的贯彻“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二是现在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可谓“奔竞之士,互争雄长”,一些家长十分担心自己的子女干不过别人,于是下决心采取“惯子如杀子,大材须刀斧;存个好心肠,莫给好脸势”的态度。
据实而言,二者的担忧都不无道理。但也均具偏颇之处。先说第一点,我们要明白,单纯的暴力并不能促使人真正的“驯服”和“礼敬”,相反,其所埋下的隐患十分凶烈。
据湖南隐月心理咨询中心2014年推出的《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查报告》称,有19%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暴力有直接关系。有着“三进宫” 经历的吴某在接受调查时骂道,老子在家挨了打,出去当然就要打别人,否则心里不爽!另外一位受访者——犯罪嫌疑人钟某,则做出了更为出格的举动。他毫不留 情的将自己年近古稀的奶奶抽刀捅死,事后竟还大为宽慰的叹道:“终于解脱了!”理由是自己的奶奶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唠叨不休,甚至对自己拳打脚踢。
《史记•伯夷列传》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诚是此理!
那么,子女教育应如何着手呢?我觉得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写的尤其好:“上: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教育子女也要懂得“攻其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宽猛相济”。在大是大非上,孩子如果犯了迷糊,那么为人父母者就要“其行罚 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在平时呢,就要尽量做到“暧乎如时雨”,就像春雨润泽万物一样。如此有刚有柔,才有望得到孩子发自肺腑的尊敬和爱戴。
时时刻刻摆出一副“阎王脸”,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敬畏,反而会让其“惧极生恨”,到头来八成是自取祸端!
再谈第二点。孩子的出息绝不是单单靠打出来的(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酌情加以责骂和敲打,但不能当成家常便饭)。而在于为人父母者的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
以身作则这点很重要!所以《物理論》説:“上不正,下参差。”浅白的说就是,如果为人父母者天天鼠窃狗偷,却想培养儿子当警察,几乎不可能。
其次是因材施教。为人父母者首先要知道都有哪些“材”?自己的儿子属于哪种“材”。具体来说,有九种“材质”的人为生活中所常见:
性情刚烈而心思粗疏之人,不能理会微妙之理。因此其议论大体情况则弘大博识、高瞻远瞩,讲说纤微之理则左支右绌,词不达意。
性情刚强而奋不顾身之人,不懂得有经有权的道理。若论效法直道则能自我约束、公平端正,但也常固执己见而不肯变通。
心意坚定而执理不让之人,乐于攻驳已成之事实。若说就事论事、格物致知,往往能超凡出众而穷尽其理。但若涉及大道,则狭隘直露、迂腐不堪。
言辞雄辩而夸夸其谈之人,辞藻繁多而用意尖锐。若推究人事则多精妙之见识,一旦推究大义则挂一漏万、难以周全。
人云亦云而随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之思想。整理粗疏之数理则豁然通达而以博知为傲,若要与他确立事务之精要,其难免三分钟热度。
用心肤浅而见解不深之人,没有能力解答玄奥的问题。若听他人的高谈阔论,很容易愉快欢悦,以为自己悟透了深邃犀利的大道。但若仔细加以问难,其人便随时转向而毫无根基。
性情宽容而谦逊待人之人,无法快速见其成效。论述仁义之道则详尽而雅正,若说到解决当务之急则常常因迟缓而难以企及。
性情温顺而志力柔弱之人,往往没有雷厉的手腕和当断则断的决心。体味道理则能顺适而和畅,要他在疑难之时拿主意则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崇尚淫巧而尚异求奇之人,能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若论筹划奇谋险计,则卓异出众。但若从平常生活中观察他,这种人往往违背规矩而不近人情。
(作者按:人物志原文——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炎而不定。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之后家长同志要做的就是,确定孩子的类型及属性,有意的帮其取长补短,而后为其提供详细的人生规划和充分的智力资源。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有出息”。
孟轲、欧阳修、陶侃,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家长教化孩子,靠的是“孟母三迁”、“画荻教子”、“截发延宾”,不是靠暴力打出来的!
其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权”划割了上位者的利益蛋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怎么办,如何才能保证有酒我先喝,有肉我先吃?它得需要一套伦理。
“三纲五伦”就是帝王将相们所倚持的伦理。
这套伦理在提出之时,尚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和积极意义。它要求为君、为父、为夫者要身先垂范,起到表率作用。
正所谓:“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它其中所描述的权利和义务很对等。
但是到宋朝以后就不行了,“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逐渐被释义为儿子、臣子、妻子要对父親、君主、丈夫绝对服从,而且没有道理好讲!谁不服气,谁就是“名教罪人”!
这一招既狠且妙!怎么讲呢?“父为子纲”一经推行,社会管理成本立减一半儿,再来个“君为臣纲”,再减一半儿,最后是“夫为妻纲”,社会管理成本直降到零!如意算盘打得响啊!
怪不得当年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候,齐景公那么高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的确如此啊,假使儿子能跟老子平权,互相做朋友,谁知道有朝一日“臣子”会不会要求和“君王”做兄弟啊!这样一来,好东西还能让“上位者”最先吃到嘴里吗?!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权运动”,说到底还是触动了千年以来最大的食利集团啊!
结语:不单是教育领域,现在我国各个领域所遭遇到的瓶颈,大抵与资源配置体系息息相关。若不改变其分利结构,让大众共享惠泽,改革终将迈向万丈深渊。